齐鲁石化检验计量中心员工常玉艳,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油二代”。
【资料图】
1966年,常玉艳的父亲从部队转业后,满怀激情投入到胜利炼油厂(齐鲁石化前身)建设之中。1987年,常玉艳高考在即,父亲怀着对石化工业的热爱,鼓励她报考华东石油学院,就是现在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常玉艳大学毕业后,义无反顾回到正在蓬勃发展、日新月异的齐鲁石化工作。后来,她所在的炼油技术研究所新进一台国际上最先进的沥青流变仪,急需一名英语水平高的技术人员来操作这台仪器,常玉艳凭着较高的英语能力,迈入当时“时髦”的沥青分析行业。
此后,常玉艳所在的沥青室正式成为中石化沥青质检中心,承担着沥青抽检工作。当初没有高铁,没有快递,抽检、采样时需要数次换乘车辆。两桶样品重6公斤,常玉艳肩扛手提,拖着样品和行李赶火车。每次抽检回来,妈妈心疼地跟她开玩笑:“快看,咱家‘打工妹’出差回来了!”
当时,沥青蜡含量、脆点等分析项目,没有自动控温仪器,全靠干冰降温。常玉艳每天上班后,和师傅一起到气瓶房,合力将30多公斤重的二氧化碳瓶放倒,再用布袋扎紧口,打开阀门,接上约10公斤干冰,扛回实验室。蜡含量和脆点分析时间长,有时正巧赶上饭点,为保持恒温,不影响分析结果,常玉艳吃一口饭,再加一勺干冰,一顿饭吃很长时间。
齐鲁石化的沥青产品久负盛名。2009年7月,沥青室接总部通知,国庆阅兵急需齐鲁石化生产的改性沥青。这是央企承担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必须不折不扣完成。
重任在肩,常玉艳和同事立即制定出小试方案。那一晚,沥青室所有员工都没有回家,大家干了个通宵。
常玉艳和朱健民负责按照配方调制小样,观察“发育”情况,其他同事则每隔一段时间取样分析一次。由于前期准备充分,积累了一些经验,小试十分顺利。第二天就在实验室获得了合格样品,他们马不停蹄地将样品送往北京公路局开展路用性能试验。几天后,结果揭晓:路用性能好,可以组织工业生产。
因事关重大,且配方的工业生产没有经验可依,只能随时配合分析。常玉艳和同事们干脆吃住在班上,没有值班床,三四张椅子拼在一起,实在累了就轮流休息一会儿。为防止出现漏项,每做完一个项目,完成人先去销项,然后叫醒下一个检测人员。经过三天两夜的鏖战,终于摸索出了最佳方案,正式投入生产。齐鲁石化生产的改性沥青,铺上了长安街。阅兵式上,当看到凝结着自己心血的沥青路上,装甲车徐徐开过时,常玉艳内心感到无比自豪。
凭借良好的性能和口碑,齐鲁石化生产的“东海牌”沥青又用到了大兴国际机场高速路建设中。同年,还完成了“东海牌”沥青在上海期货交易所的品牌注册。
有人好奇地问,为什么在中石化所有质检中心,只有齐鲁石化沥青质检中心设在生产厂(胜利炼油厂)而不在科研单位?原来,胜利炼油厂于1966年建厂,装置建成投产后就组建了沥青研究室,1967年产出第一批200号道路沥青,这在当时是最早的,技术也是领先的,因此,沥青质检分析业务便保留在了厂里。多年来,沥青质检中心涌现出一大批沥青行业的专家,他们发扬“三老四严”“苦干实干”的石油精神和作风优良的石化传统和家国情怀,率先起草了国内第一批沥青检测方法及产品标准,为我国石油沥青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我不仅要把石油精神、石化传统传承下去,更要把自己的技术传下去,发挥好传帮带作用,让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常玉艳自豪地表示。
(赵兵)
(责任编辑:刘小溪 审核:蒋文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