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课题、论证项目、扎根一线……作为润滑油加氢技术领域的一名科研工作者,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专家郭庆洲一直致力于以科技创新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2000年9月,郭庆洲获石科院博士学位并留院工作。20多年来,他始终胸怀自立自强之志,坚持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和“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用耐心、细心和高度的责任心,攻克了多项润滑油加氢技术开发与应用方面的技术难题,交出了一份勇攀高峰的科技创新答卷——
荣获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中国石化科技进步奖,先后主持承担省部级课题20多项,授权发明专利30多项,参与“加氢异构脱蜡生产高档基础油成套技术开发及工业应用”“高端特种油技术开发与工业应用”等多项中国石化“十条龙”攻关项目,通过技术优化研发的部分特种油产品实现替代进口、填补国内空白,为企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潜心钻研,20多年辛勤耕耘结出累累硕果
驱车40多公里,在北京市昌平区石科院工程研究开发中心,记者见到了郭庆洲——一身浅蓝色工装,满脸洋溢着笑容,很有精气神。
郭庆洲介绍,他所带领的研发团队一共10人,目前主要从事润滑油加氢技术领域的催化剂开发和加氢工艺研究工作,团队隶属国家能源石油炼制技术研发(实验)中心。
“这里有10套润滑油加氢实验装置,除了评价催化剂,还做一些工艺研究。”跟随郭庆洲,记者来到加氢实验装置现场。“每天上班来了以后,首先就要到这里来,看看运转情况是不是正常,需不需要增加原料,样品是不是满足要求,等等。”这里几乎是郭庆洲每天必来的地方。
科技引领未来,创新驱动发展。在这片不大的实验装置区内,郭庆洲带着他的团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了他们热爱的事业不懈奋斗着。除研发出主要产品润滑油基础油的生产技术外,他们还研发出各种白油、橡胶增塑剂、变压器油等几十种副产品及基础油产品的延伸利用技术,为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扎根基层,众多科研成果在生产一线落地生根
“要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在郭庆洲看来,科研的最终目的就是成果转化应用。时间回到2019年,面对我国炼化行业新增产能全面释放、竞争白热化的形势,以炼油业务为主的荆门石化吹响了“油转特”转型升级的冲锋号——成立特油部。与此同时,中国石化发起“高端特种油品集成技术开发与工业应用”“十条龙”攻关项目,助力转型升级进程。
转型升级离不开自主技术的有力支撑。由于长期扎实的技术积累,作为“十条龙”项目课题负责人之一,郭庆洲承担起了荆门石化“油转特”相关核心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应用工作,同时还参与荆门石化特种油基地建设。这一年,郭庆洲在荆门石化一待就是4个月。
打通环烷基原油、石蜡基原油及其特种产品的工艺流程,实现系列化特种白油及橡胶增塑剂的工业化生产,主导开发多种专用白油新产品并实现低成本稳定生产,部分产品实现替代进口、填补国内空白……
短短3年时间,在郭庆洲及其团队的努力下,一项又一项自主研发的先进加氢技术在荆门石化落地生根,荆门石化快速实现了高价值特种油品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突破,产品先后出口至马来西亚、泰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吨油效益排名中国石化前列,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走出了一条具有石化特色的转型升级之路。
“我参与的特种油品科研项目,这些年基本都在荆门石化落地了。”看着众多的科研成果在生产一线落地生根,并转化为企业提质增效的动能,郭庆洲感到由衷的自豪和欣慰。最近,他新摸索出的一种锂电池隔膜专用白油新产品技术路线即将实现工业生产,投产后将为保障我国电池产业链自主可控贡献石化力量。
面向未来,在“油转特”高端转型上下更大功夫
“要把精力真正放到服务企业提质增效、转型发展上,这才是有意义的科研、有价值的人生。”在庆祝中国石化成立四十周年大会暨2023年中工作会议上,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马永生作总结讲话时强调。
郭庆洲就是在做有意义的科研、过有价值的人生。他用始终如一、踏实做事的精神和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己对润滑油加氢技术开发与应用事业的热爱和执着。
“每年我都要在荆门石化工作3个月左右。”如今,郭庆洲北京、荆门两地跑,早已不局限于自己科研领域的研发和成果转化。他通过技术服务、建言献策等,助力荆门石化特种油生产能力不断迈上新台阶。
郭庆洲坦言,自己研究的技术能够快速转化为生产力,自己的思考能够实实在在帮助企业发展,这是他最自豪的事。“我最引以为傲的就是我们的科技成果能够在工厂落地应用,为工厂带来经济效益。”目前,采用郭庆洲及石科院科研团队自主开发的润滑油加氢相关技术,已建成润滑油加氢处理、白油加氢等特油类工业生产装置18套,带来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有力促进了企业的转型升级。
与郭庆洲一起并肩战斗20多年的团队成员王鲁强告诉记者:“郭专家工作勤勤恳恳、不计回报,甘于平淡、不辞辛苦,为中国石化的特种油和润滑油加氢技术开发应用作出了突出贡献。”在王鲁强眼中,做科研最关键的就是要克服心浮气躁,而郭庆洲就是耐得住寂寞、甘坐冷板凳的典型榜样。
“无论是打油、送样等基础工作,还是做实验、做方案、做技术服务、现场开工调试、解决实际问题等复杂工作,师傅都是手把手教我们”。作为师傅的郭庆洲毫不吝啬,把看家本领倾囊相授,在他的带领下,徒弟高杰、李洪辉已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石科院副研究员。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面向未来,郭庆洲信心满满。他表示,接下来将把更多的技术应用到工厂去,生产更多高端特种油产品,为中国石化走好“油转特”战略转型之路奠定坚实基础。(本报记者 高国雪 通讯员 胡 漪)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