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单旭泽 焦保荣
“咱们这是钻进了上古生界,还是提前到下古生界了?”7月的一个深夜,在胜利油田义侧991井井场的临时会议室里,经纬公司胜利地质录井公司SL111队队长王晓波紧盯着岩屑样本,指节敲得桌面咚咚响。
井场上,钻机的轰鸣暂时停了下来,气氛像绷紧的弦。现场监督、专家也都眉头紧锁。大家没想到钻井会提前遇到灰岩。
古生界分为上古生界、下古生界。在济阳坳陷,上、下古生界的灰岩相似度高达98%,分辨它们的难度很大,必须辨别出灰岩的年代地层,精确卡准下古生界层位,才可以进行二次钻完井作业。“可眼下,常规手段根本分不清。”王晓波有些沮丧。
“用薄片鉴定法。”录井专家彭军的话,打破了紧张沉闷的气氛,“看这灰岩到底来自哪里。”
一份份细如芝麻粒的岩屑,被火速送进岩石薄片鉴定室。鉴定员彭燕和董桂炎立即开始岩石薄片鉴定工作,磨片、上片、调焦……偏光显微镜下的薄片上,20多粒微小岩屑挤在一起。一枚薄片看完,再换一枚。
实验室的灯彻夜未熄。彭燕和董桂炎互相打气:“坚持!没准咱们在下一粒岩屑里就能看到它的真容。”
凌晨3时,在分析到第12枚薄片、204颗岩屑时,彭燕的视线死死锁定了目标。“快看!”董桂炎立刻凑近。与显微镜相连的显示屏上,直径仅约0.2毫米的圆形岩屑在400倍放大下现出真容:清晰的房室结构,典型的古生代有孔虫特征。
“这是上古生界。”两人异口同声。这粒比芝麻还小的岩屑,瞬间解开了困扰现场的地质谜题。
“这表明还没到二开完钻的时候,需要继续钻进。”彭军和王晓波松了一口气。井场上,钻机的轰鸣重新响起,东方已微露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