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石建芬 通讯员 王 彦 胡雪莹
(资料图)
“我们构建泡排智能管控体系,实现从经验加药到精准配注,月度药剂用量同比减少39吨,单井药剂成本下降27%。”江汉油田涪陵页岩气公司技术管理中心工艺研究所主管师李牧说,这是他们推行层级技术攻关取得的成效,主要解决生产过程中的系统性和周期性问题。
今年以来,涪陵页岩气公司整合科研、生产、后勤等各方资源,推行层级技术攻关,成立生产技术一体化保障中心,加大技术创新和应用力度,助力涪陵页岩气田安全高效开发。前7个月,累计生产天然气42.88亿立方米,生产页岩油超1.9万吨,实现油气产量超计划运行。
层级攻关助力油气稳产增产
“焦石坝区块调整井压裂对邻井影响及复产对策项目在焦页11号北平台应用后,压裂周围邻井复产难度大幅降低,复产率100%,改善效果明显。”7月30日,“五到区块目标管理提升”项目长郑珊珊向记者介绍,他们根据区块目标管理要求,梳理制定气田9个区块13项指标,实施“目标引领—区块管理—单井治理”和“技术+管理+经营”模式,整体提高了气井管理水平。
项目长制是该公司层级攻关的一项,旨在通过一体化运行,打破单位壁垒,整合专业力量,实施“大兵团”作战攻关,系统解决页岩气开采中存在的问题,助力油气稳产增产。
今年初,该公司建立三个层级攻关技术组,第一层级为最基层的一线操作序列,通过小改革、“五小”成果,解决一线生产中突出问题,发挥最小单元战斗力;第二层级是以区块管理为目标的项目长制,员工自行组建攻关团队,围绕区块经营目标,发挥桥头堡作用;第三层级是由油田专家、厂处级专家、专业技术人员联合承担省部级、油田层面及“揭榜挂帅”等项目,解决系统性和周期性问题。
在三个层级攻关技术组的努力下,气田实现安全高效开发,日产气量始终保持在2000万立方米的高位。
一体化保障中心提升运行效率
7月25日,涪陵页岩气公司生产技术一体化保障中心内操员工操作气井远程启停系统,不到2分钟就完成了气井启抽任务。该公司生产运行岗主管龙智勇说:“过去,发生异常停井后我们从站上到井场至少要40分钟。”
今年,该公司以“价值共创、责任共担、利益共享”为核心理念,突破传统甲乙方界限,整合双方优势资源,成立生产技术一体化保障中心,下设电力、设备等7个专业保障组,梳理4大类72项连续性生产保障业务,形成“中心统筹、专业支撑、现场执行”三级联动机制,打破传统“层级式指挥”壁垒,实现“一体化决策”转型,有效解决管理力量薄弱、目标不同向、业务指令两头指挥等难题。
“生产技术一体化保障中心不仅生产指令可直达一线班站,而且能梳理、固化内操管控流程和外操操作规程,实现任务作业积分量化、任务风险实时提醒等。”该公司生产运行管理室副主任杜家澄说,这一举措让生产运行更加高效,生产管理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得到明显提升。截至目前,该公司生产运行效率较原来提升35%。
技术“妙笔”破解发展难题
“我们运用天然气往复式压缩机升级优化技术后,集气站压缩机故障停机率由去年的0.5%降至0.05%,降幅超90%,平均每月减少损失页岩气量360万立方米。”近日,在涪陵页岩气公司厂处级科研项目验收评定会上,工作人员黄海峰向专家评委汇报成果。
今年以来,涪陵页岩气公司瞄准打造页岩气原创技术策源地,针对气田生产、技术与管理难题,大力推进科学技术研究与新技术推广应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切实让科研服务生产。创新形成“耦合甜点多尺度精细描述、经济技术政策体系、安全高效钻井压裂”为核心的页岩气一体化立体开发技术体系,有利区采收率由12.6%提升至44.6%。
紧扣气田开发建设需求,定期组织科技论坛、专题攻关、难题会诊、技术交流等活动,营造崇尚技术与科研的创新氛围。攻克立体开发调整、重复压裂等技术难题,增加页岩气可采储量412亿立方米。与石化机械、华中科大联合参研的项目“页岩气增压采收工艺及关键装备研制”获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助力增产天然气超80亿立方米。搭建气藏管理平台,解决三维井筒建模、地下储量分布可视化、生产实时预警等关键技术难题,实现气藏资源精准预测和高效开发,助力气田持续稳产。